拓跋权贵

魏明帝曹叡之(二)东克孙权(军事)

        曹丕驾崩的消息传到了蜀、吴,两国因此蠢蠢欲动。因为在蜀、吴执政者眼里,曹丕尚且远不如曹操,更别说曹叡了。譬如孙权,如《诸葛瑾传》记载,他就陆逊的书信咨询诸葛瑾,说本以为曹丕一死,曹魏会很快瓦解,但是反而变的更加井然有序【近得伯言表,以为曹丕已死,毒乱之民,当望旌瓦解,而更静然】。但听陆伯言说是因为曹叡【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因而,陆逊认为曹叡时代对东吴而言更加不可望而瓦解了【其患更深於操时】,毕竟敌对国家的“国泰民安”就是自己国家的“忧患”,指望它从内部瓦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东吴而言此时的曹魏比曹操时代更棘手。

        然而,孙权坚决不信这个邪,反驳说【丕之於操,万不及也。今叡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曹丕不如曹操万分之一,而曹叡也一样,不如曹丕万分之一。当然,从现在我们的上帝视角看,孙权这番说辞可以看做是他对后辈的轻视,毕竟他和曹叡的母亲甄后同年。区区21岁能有什么作为?一如现代的长辈看待后辈,更何况是敌对。从曹叡到辅政大臣,一番贬低之后,还来了一句【伯言常长於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把“夸赞”曹叡施政进而深为忧患的陆逊也说了一顿,认为一定是陆逊看错了。于是,裴松之做注的时候终于忍不住的,有了以下的评论。

《三国志 吴书 诸葛瑾传》引裴松之评论【臣松之以为魏明帝一时明主,政自己出,孙权此论,竟为无徵】

        裴松之认为,曹叡可谓是一个时代的明君,政由己出,孙权这番批判毫无根据,甚至没有一条应验的。

        来看看嘴上就是不服的孙权都哔哔了那些,他先哔哔“分析”了一下曹叡施仁政的初衷和背景:

《诸葛瑾传》【所以务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强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宁是兴隆之渐邪!】

        他的意思是曹叡的仁政是因为曹丕刚死,自己感觉很弱势(弱势到上台就架空四辅政?)害怕民众因为劳苦而内部瓦解,所以不得已委曲求全的以仁政求民心,安抚民众。【兴隆之渐】肯定是陆逊说的,所以他反驳陆逊说【宁是兴隆之渐邪!】

        不信不信坚决不信,因为曹丕选的人不对,于是乎又将魏臣喷了一遍,特别是陈群,一番说辞无非想表达一个意思:曹丕给的辅政不行,不是文人就是宗室⑦(当初帮曹操打天下的宗室的功劳占一半,如曹仁、曹洪,姻亲夏侯氏等等,宗室怎么就不行了?)况且,孙权的情报也有问题,他不知道曹休、曹真都曾经统帅过“虎豹骑”吗?⑧何来“宁能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乎?”他们本就是统帅。虽然后来曹休败于石亭之战,但也不能因此认为他是废材......又说陈群当初跟着曹操是因为害怕曹操的威严,因此表现的竭心尽意,不敢为非作歹。到了曹丕那会儿,他年事已高,又因为曹丕是继承曹操所以还要余恩。到了曹叡这,因为年幼,只能被人“摆布”。这帮朝臣肯定因此结党营私、互相偏袒,互为党羽,以自己的朋党利益为重,不会真心辅佐曹叡的【如此之日,奸谗并起,更相陷怼,转成嫌贰。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强当陵弱,弱当求援,此乱亡之道也。】这样一来,曹叡年幼,驾驭不了这些朝臣,曹魏内部崩坏需要很久吗?强大喜欢欺负弱小,弱小必然需求救援,这是乱亡之道!  

         孙权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就是想说陆逊看错了,年幼的曹叡才没有那种政治才能,根本不可能驾驭那帮各怀鬼胎的朝臣。一定是曹叡被架空,如提线木偶任人摆布......只能说孙权脑洞太大,一番毫无根据拍脑门子的脑补,越说越激动。然而所言全部错误,没有一条是有证据的,亦没有一条应验的。至于曹叡托孤、高平陵事件已经是曹叡去世之后了,于曹叡时代而言毫无根据⑨。

         ⑥【闻任陈长文、曹子丹辈,或文人诸生,或宗室戚臣,宁能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乎?......又长文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耳。逮丕继业,年已长大,承操之后,以恩情加之,用能感义。今叡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

         ⑦《三国志 曹休传》【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三国志 曹真传》【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

         ⑧如裴松之所言【或当以虽失之於明帝,而事著於齐王,齐王之世,可不谓验乎!不敢显斥,抑足表之微辞。】那已经是齐王芳时代,与曹叡无关。

        基于孙权这种认知,黄初七年七月孙权向江夏发起了进攻⑨。当时守江夏的是文聘,文聘与孙权相持到了八月。魏朝臣建议曹叡发兵增援文聘,但是曹叡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孙权【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⑩并且之前已经派治书御史荀禹去慰劳了,荀禹到后,募各县兵及步骑千人登山点火,孙权以为魏援兵到了,便退兵了⑪。文聘趁机追击击破了吴军⑫。

         ⑨《吴书 吴主传二》【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

        ⑩⑪《明帝纪》【八月,孙权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议欲发兵救之.......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於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

         ⑫《文聘传》【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於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

        这次退兵,东吴心有不甘。辛巳,孙权卷土重来,又派诸葛瑾、张霸等攻襄阳。曹叡派出了司马懿和曹休逆敌。虽然《明帝纪》只有一句,但事实上此役牵涉的人还是蛮多的,并非一场小打小闹。曹叡派出几路大将之后,便以破竹之势打败了吴军,用实力打了孙权的脸。

《明帝纪》【吴将诸葛瑾、张霸等寇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斩霸,征东大将军曹休又破其别将於寻阳。】

《徐晃传》【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於襄阳。】

《张郃传》【明帝即位,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交战,破之。】

《曹休传》【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

《晋书 宣帝纪》【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

        谁说的【宁能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乎?】又是谁说【今叡幼弱,随人东西】?曹叡完全没有听取朝臣的建议增兵文聘,因为他知道孙权持久不了,事实也如此。不了解就不要乱说,很容易被打脸。曹操识人,之所以喜欢曹叡必然有喜欢的原因。

《明帝纪》【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引《魏书》【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於法理。】 

        也许是早年跟随曹操,耳闻目睹了祖父的用兵、用人之道,所以即便后来有段时间【帝与朝士素不接】,但并不影响他娴熟的驾驭文臣武将,毕竟他几岁就表现出聪慧的一面,他记忆力本就特别强,加之好学。并且因为从小被曹操带在身边,所以在一些老臣中还是有“一定的人脉基础”的。所以,一即位面对东吴来势汹汹,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沉稳、有谋略和非凡的指挥能力,开局一场全胜之战,为【政自己出】铺平了道路。正因为他的能力突出,且在此战役上表现的很明显,因而当他架空四位辅政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反对意见。


评论

热度(15)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