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权贵

魏明帝曹叡之(二)东克孙权(2)

青龙元年(233年)

        这年十一月西边的诸葛亮率诸军运米,屯集于斜谷邸阁①。稍晚一些,孙权亦向着合肥新城出兵②。对于连年出兵向合肥的孙权,曹魏守将满宠早已习以为常,因此早些时候他便向明帝上疏陈其攻守策略,主张退居合肥新城西三十里依险固守,诱敌深入,邀战于平地,断其归路。不久,孙权果然率军再次攻合肥新城,并打算包围合肥,但是他这次发现曹魏守兵都远离了水域,于是在船上待了二十多天,疑心魏军有诈,不敢下船至平地。而满宠料孙权虽然害怕,但必会下船炫耀,于是,满宠设伏兵六千步骑于合肥城隐蔽处等待。孙权果如所料下船上岸炫耀兵力。结果被满宠的伏兵袭击,斩首数百人,有的则落水淹死③。

        青龙元年这次战役在《明帝纪》并无记载,仅见《吴主传》《满宠传》。但依然可以算作明帝统治时期决策的一次胜利战役,因为满宠虽上疏若明帝不同意,他也是不可能退居新城三十里的(如青龙二年明帝就驳回了满宠的提议)。


①《后主传三》【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②《吴主二》【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③《满宠传》【青龙元年,宠上疏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军),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於计为便。”护军将军蒋济议,以为:“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於此,劫略无限,必以淮北为守。”帝未许。宠重表曰:“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以弱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又曰‘善动敌者形之’。今贼未至而移城卻内,此所谓形而诱之也。引贼远水,择利而动,举得於外,则福生於内矣。”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诏遂报听。其年,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宠谓诸将曰:“权得吾移城,必於其众中有自大之言,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虽不敢至,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馀。”乃潜遣步骑六千,伏肥城隐处以待之。权果上岸耀兵,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


青龙二年(234年)

        自去年(青龙元年)十一月,西边的诸葛亮就屯粮于斜谷邸阁,但因准备后勤部署运送粮草而一直按兵未动。而孙权则是被满宠的伏兵击败,不得已而退。到了这年四月,西边的诸葛亮准备好了再次攻魏④,因而跟东线的孙权再次连和⑤。

④《后主传》【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⑤《刘放传》【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俱出为寇。】

        四月诸葛亮出斜谷⑥。五月孙权率军入居巢湖口,再次攻向合肥新城。吴军兵分三路,一路派遣将军陆议(陆逊)、诸葛瑾等率领万余人屯江夏、沔口。一路派遣将军孙韶、张承等领兵万余人向广陵、淮阳进发。而孙权自己则率领大军包围合肥新城,【权自将号十万】朝着魏国大举进攻。起初,孙权认为诸葛亮从西边出兵,魏明帝派了司马懿拒亮;自己从东线出兵,则形成吴蜀两路夹击之势,魏明帝曹叡必定会镇守京师洛阳,而不会远出亲征⑦。

⑥《太平御览》卷八百七十九引《晋书》【 明帝青龙二年四月,大疫。蜀相诸葛亮出斜谷,卒于渭南。】

⑦《吴主二》【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

        六月,魏征东将军满宠进军对抗吴军。满宠打算调出合肥新城守备,诱敌至寿春,明帝不同意。曹叡的意思是说:先帝之所以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其目的是贼来犯,就破贼于此三城之下,这是必争之地。就算孙权来攻合肥新城了,也不可能攻的下。命令合肥新城的诸将继续坚守,我将亲自去合肥征战。不过等到我到了合肥,恐怕孙权已经退兵了。于是,七月壬寅这天,明帝曹叡再次承龙舟亲征孙权⑧。

⑧《明帝纪》【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馀人入淮、沔。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同时,合肥方面,满宠招募几十个壮士,用松树枝灌上麻油点上火,从上风的地方开始放火,火势借助风蔓延开,烧毁了吴军攻城的器械。满宠则射杀了孙权的侄子孙泰⑨。而魏将军张颖等亦与吴军奋战【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在明帝亲率军队距离合肥新城数百里时,孙权得知曹叡率军亲征,于是决定退军了⑩。而在江夏的陆议、广陵的孙韶也同时退军了【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⑨《满宠传》【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於是引退。】

⑩《三国志集解 满宠传》“贼于是引退”【是权之引退实以魏明东来,出于意外,遂暂敛其锋。而是年葛相云亡,东西掎角之计不行,江、淮之间数年无事,而魏乃得专意于辽东。此当日情势, 兵谋之大略也。】

        孙权率吴军退走后,大臣们又打算给他安排下一个“工作”,认为明帝曹叡应该再御驾亲征,西临长安。因为此时大将军司马懿正在西线跟蜀诸葛亮对垒而未解,宜助力西线。但明帝对西边及整体形势看的很清楚,他知道这边孙权进攻是因为什么。于是说:“孙权退兵了,诸葛亮也没胆继续了,大将军司马懿足矣对付,我不担心。”于是,率军进寿春,按诸将功劳论功行赏⑪。

⑪《明帝纪》【群臣以为大将军方与诸葛亮相持未解,车驾可西幸长安。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遂进军幸寿春,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

(此年 诸葛亮卒)


       (后续) 孙权退走之后,陆逊为了让人认为不是吴军不是因为惧怕魏军才退军(【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的进而攻击了石阳。这次属于小范围攻击,所斩获的千人不足以对魏造成任何实质性伤害,所以在《吴主传》及其他列传均没有记载。当然,裴松之认为此战毫无意义,甚至有违用兵之道,因为石阳城城门已闭,吴军没有入城,所杀及俘虏的大多是平民百姓而已。

        《陆逊传》【嘉禾五(三)年,权北征,使逊与诸葛瑾攻襄阳。逊遣亲人韩扁赍表奉报,还,遇敌於沔中,钞逻得扁。瑾闻之甚惧,书与逊云:"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乾,宜当急去。"逊未答,方催人种葑豆,与诸将弈棋射戏如常。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自来见逊,逊曰:"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慼,得专力於吾。又已守要害之处,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必败之势也。"乃密与瑾立计,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敌素惮逊,遽还赴城。瑾便引船出,逊徐整部伍,张拓声势,步趋船,敌不敢干。军到白围,讬言住猎,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石阳市盛,峻等奄至,人皆捐物入城。城门噎不得关,敌乃自斫杀己民,然后得阖。斩首获生,凡千馀人。】

        【臣松之以为逊虑孙权以退,魏得专力於己,既能张拓形势,使敌不敢犯,方舟顺流,无复怵惕矣,何为复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景初元年(237年)

        《明帝纪》孙权遣将朱然等二万人围江夏郡,荆州刺史胡质等击之,然退走。

        冬十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不克。


++++++++++++++++++++明帝时代东线的败绩+++++++++++++++++++++++++



        明帝曹叡统治时期,对吴仅有一次败绩,就是太和二年石亭之战。

        太和二年(228年),明帝派曹休从皖、司马懿从江宁、贾逵从西阳,三道征吴①。孙权指使鄱阳太守周舫伪降,诱骗曹休率军“号称步骑十万”深入皖以接应“降人”周舫。曹休深入皖之前,上表说吴有投降的人,请求深入接应。接到表的明帝诏宣王司马懿驻军,令贾逵与曹休两军合并东进。此时,没等贾逵到,曹休已经深入到皖,见曹休上钩,周舫随即翻脸,率兵随陆逊截攻曹休。这时曹休才明白自己上当受骗,此刻本应该立刻引军撤退的,但他耻于被骗而退兵,自以为兵马多且装逼精良,决定跟吴军一战。陆逊令朱桓、全琮各自督率三万兵分别从左右夹击,自己从中间进攻,三道同时进攻,击溃了曹休的伏兵,因而将其驱逐,曹休战不利,退到石亭夜宿【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吴军追逐着向北逃亡的曹休军,并夜袭了曹休军【军夜惊,士卒乱】,大破曹休军于石亭。曹休不得已继续往北逃亡到了夹石。

《贾逵传》【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逵至五将山,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

《陆逊传》【七年,权使鄱阳太守周鲂谲魏大司马曹休,休果举众入皖,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逆休。休既觉知,耻见欺诱,自恃兵马精多,遂交战。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

《朱桓传》【黄武七年,鄱阳太守周鲂谲诱魏大司马曹休,休将步骑十万至皖城以迎鲂。时陆逊为元帅,全琮与桓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击休。休知见欺,当引军还,自负众盛,邀於一战。】

《全琮传》【七年,权到皖,使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击曹休,破之於石亭。】

《周舫传》【被命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休果信鲂,帅步骑十万,辎重满道,径来入皖。鲂亦合众,随陆逊横截休,休幅裂瓦解,斩获万计。】

《吴主传》【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於石亭。】

《明帝纪》【秋九月,曹休率诸军至皖,与吴将陆议战於石亭,败绩。】

        而另一边,赶去跟曹休汇合的贾逵则认为吴军没有守备关东,必定是集结于皖了,若曹休进军皖与吴军对战必败。于是急忙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走了二百里捉到一个吴兵说曹休已经战败。孙权派遣吴军守住了夹石,打算断了曹休的退路。适逢魏将朱灵从后方来与吴军相遇大战,王凌与吴军大战,在包围圈中杀出了条生路,因此曹休得以免遇难。此时贾逵加速进军,多设旌旗战鼓以为疑兵,吴军见贾逵大军到了,便退走了。贾逵军占据了夹石,并把军粮分给曹休军,因此曹休军得以重整旗鼓。

《贾逵传》【诏宣王驻军,逵东与休合进。逵度贼无东关之备,必并军於皖;休深入与贼战,必败。乃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二百里,得生贼,言休战败,权遣兵断夹石。诸将不知所出,或欲待后军。逵曰:"休兵败於外,路绝於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今疾进,出其不意,此所谓先人以夺其心也,贼见吾兵必走。若待后军,贼已断险,兵虽多何益!"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贼见逵军,遂退。逵据夹石,以兵粮给休,休军乃振。】

《满宠传》【会朱灵等从后来断道,与贼相遇。贼惊走,休军乃得还。】

《蒋济传》【吴欲塞夹石,遇救兵至,是以官军得不没。】

《王凌传》【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於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曹休虽然安全回到了魏国,并上书谢罪。明帝不仅没有追责,还宽慰晓喻了他。但正因如此曹休更加懊悔愤恨,因而没几天背发脓疮而薨。

《曹休传》【休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休因此痈发背薨】

        曹休的轻信和冒进是这次战败的主要原因,导致丢盔弃甲,损失很大【弃甲兵辎重甚多】被吴军斩获万余,捡了不少辎重车辆万辆【斩获万馀,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陆逊传》。在他进军皖之前,就有不少人预见到了这一结果,如蒋济②、满宠③。这一战虽然败的是主帅,但明帝也有责任,他没有考虑到曹休实际能力不足,不能单独委以大任,虽然后来很快发现了这点,立刻派了贾逵追上,但为时已晚,曹休还是被骗深入皖而战败了。


注:

①《曹休传》【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休督诸军向寻阳。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网络上电子版《三国志》在【休督诸军向寻阳】前加了两字“【督休】”,分析考证此时曹休和司马懿并为名号大将军,且曹休作为宗室镇守淮南已久,【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显示他是扬州军的第一把手。而司马懿则是【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是荆州、豫州一把手。且两人是评级关系,两个地方根本也不相干,不可能是负责荆、豫的司马懿都督扬州的曹休。因此电子版《三国志 曹休传》的【督休】是错误的。按《集解 曹休传》【◎赵一清曰:○陈景云云: “督休”二字当作“休督” 。宣王与休并为上将,分道而进。宣王方从西道牵吴上游,则东军之向寻阳者不得兼督也。 ......休自黄初以来,以宗室专典淮南重兵,权任久在宣王之右,岂有此时反从二千里外遥受节度者乎?】

其次,按《贾逵传》【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实际应该是三道征吴,只不过期间【诏宣王驻军】停止进军,而令贾逵与曹休合并进军,遂为二道征吴。

②《蒋济传》【大司马曹休帅军向皖,济表以为"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军至皖,吴出兵安陆,济又上疏曰:"今贼示形於西,必欲并兵图东,宜急诏诸军往救之。"会休军已败,尽弃器仗辎重退还。吴欲塞夹石,遇救兵至,是以官军得不没。】明帝应该是在收到蒋济的上疏后,决定并下诏让贾逵与曹休并进军的。再收到蒋济第二封上疏后派朱灵增援,因而能在最关键的时候救下曹休军,给贾逵的大军到来争取了时间。

③《满宠传》【秋,使曹休从庐江南入合肥,令宠向夏口。宠上疏曰:"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宠表未报,休遂深入。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要休还路。休战不利,退走。会朱灵等从后来断道,与贼相遇。贼惊走,休军乃得还。是岁休薨,宠以前将军代都督扬州诸军事。】


总结,有记载的魏吴主要战役约五次,除了曹休石亭之败,其余均以胜利或吴军不克而退结束。


评论(1)

热度(18)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