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权贵

魏文、文昭、文德之四题

    自从上篇立嗣与立后的两个小问题之后,收到私信问了一些关于文昭、文德的问题。其实我是不太愿意谈这个问题的,因为众所周知,陈寿的《三国志》简略著称,一些很重要的事比如官职、食货志、礼志等等都没有记录,更不用提这种后宫问题了,可研究的资料太少,因而抽丝剥茧的说也只能说个大概。后又在其他平台讨论过这一系列事件,所以总括在此。

    先就几个常见问题进行统一梳理,毕竟要搞清这个问题需要全面的去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经历与事件。


1、魏文帝曹丕是否合葬?

    答案显然是没有。曹丕没有合葬是《三国志》明确记载的。

《文帝纪》【冬十月甲子,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曰:“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间,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文帝的【终制】前半部分说的是为了防止盗墓不树不封、不建寝殿,不造园邑,不设神道,后面部分则说明了不准给他合葬。并举例帝舜与二妃的典故【舜葬苍梧,二妃不从】,根据《史记》注引【集解】:【《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山海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硃葬于阴’”。皇甫谧曰:“或曰二妃葬衡山。”】可知,帝舜并未和二妃合葬。并且异常严肃恳切的不准他的继承人违背自己的遗愿,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对他而言就是后世对他进行戮尸,让他死了再死,无论谁这么干都是对他的不忠不孝,如果他地下有知,也绝不会保佑他们的【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这话说的非常严重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明帝是绝不会将其与任何人合葬的。

    所以,文昭甄后自不必说,文德郭后死后也没有和文帝合葬,而是遵守文帝定下的终制,与其他没有随诸侯王归国的嫔妃一起葬于首阳陵之西【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降级处理。随诸侯王归国的嫔妃则不葬在首阳陵以西,无子的淑媛、昭仪及以下则遣返回家再嫁【遣后宫淑媛、昭仪已下归其家】,也不葬于首阳陵以西。

    合葬在汉末三国时期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就是一种葬礼常态。确实很多人都是合葬,比如曹操和卞皇后合葬高陵,曹叡与明元郭皇后,刘备和甘皇后、吴皇后合葬惠陵,孙权和步皇后、潘皇后合葬蒋陵,孙坚与吴氏合葬高陵,孙休与朱皇后合葬定陵等等。又明帝爱女曹淑也与甄黄合葬,曹冲亦与甄氏女合葬。因此,不合葬的曹丕才是与众不同的一股清流。

《武宣卞皇后传》【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

《明元郭皇后传》【景元四年十二日崩,五年二月,葬高平陵西。】

《文昭皇后传》【太和六年,明帝爱女淑薨,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德为之后,承甄氏姓,封德为平原侯,袭公主爵。】

《先主甘皇后传》【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

《先主穆皇后传》【延熙八年,后薨,合葬惠陵。】

《孙破虏吴夫人》【建安七年,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合葬高陵】

《吴主步夫人》【葬於蒋陵。】

《吴主潘夫人》【权寻薨,合葬蒋陵。】

《孙休朱夫人》【甘露元年七月,见逼薨,合葬定陵。】

    他为自己不合葬找了个合情合理的理由,就是古制并没有合葬,合葬非礼,亦如当年邴原拒绝将亡女与曹冲合葬。

《邴原传》【原女早亡,时太祖爱子仓舒亦没,太祖欲求合葬,原辞曰:“合葬,非礼也......若听明公之命,则是凡庸也,明公焉以为哉?”太祖乃止】

    曹操没有再强求邴原,但给曹冲配冥婚的意图却没有打消。随后,他找到了甄氏家亡女给曹冲婚配。虽然与古礼不合,但这大概是曹操作为一个满怀丧子之痛的老父亲最后能为亡子所作的一点事情。毕竟曹冲死时十三岁,也快到了婚配的年龄。

《武文世王公传 曹冲传》【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

    为什么说是与古礼不合?因为按记载,汉末三国时期,合葬才是社会常态,而不合葬,则是古礼。好比现今让女子裹小脚一样,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当下人文的。又例如袁绍的守孝三年,奉行的也是古礼,但属于他个人行为(袁绍守孝三年是有其目的的)。按汉的实际情况,自从汉文帝改革丧礼之后,汉已经没有守孝三年的做法了。

《晋书 礼中》【自天子至于庶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其理既均,其情亦等,生则养,死则哀,故曰三年之丧,天下之达礼者也。......然自汉文革丧礼之制,后代遵之,无复三年之礼。

    由此推之,不合葬仅仅是魏文帝曹丕的个人行为,并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也没有约束后代要跟他一样不合葬,这个终制仅仅只是对他个人而已,可视为他效法古人的一种做法,甚至可以认为是他不愿意合葬的一个理由和借口。

    文德郭后因为和其他贵人以上无子不归国的嫔妃一样葬于首阳陵以西,所以没有独立的陵墓。这点与其他如文昭甄后、明悼毛后、孙权王夫人不同。这三人虽然没有合葬,但也有独立陵墓。

《吴书 妃嫔传》【吴主权王夫人......夫人出公安,卒,因葬焉。休即位,遣使追尊曰敬怀皇后,改葬敬陵。】

《文昭甄后传》【持节诣邺,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朝阳陵。】

《明悼毛后传》【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



2、文帝曹丕与文昭甄后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一言难尽,说难解也不难,说不难解也难解,看各人如何理解了。但按史载,文帝曹丕是宠爱过甄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这个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如果不懂,大概是对《三国志》各传不熟悉,仅仅可能看过某几个人的传记而已。

《文昭甄后传》【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

    集解《世说》注下有“擅室数岁”四字。事实上,不按《世说》,仅看曹丕对曹叡的态度【封王子叡为武德侯】,子以母贵而贵,也可得出直到延康元年,文昭甄后与文帝曹丕的关系依然是不错的,至少没有明显矛盾。否则就会折射到其子曹叡身上,如文昭甄后后期被赐死,则曹叡被贬为平原侯九个月。

    此处亦可得出甄夫人此时为正妻,因为天子只可能封赏妻的长子,不可能在只封一人情况下,封庶出之子。亦如建安十六年,曹丕自己【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此时卞夫人是妻,曹丕是嫡长。

又如,

《王卫二刘傅传》刘桢传注引《典略》【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

《御览 四百六十四》引《文士传》曰:【桢性辩捷,文帝常请同好为主人,使甄夫人出拜,坐者皆伏,而桢独平视如故。武帝使人观之,见桢,大怒,命收之。主者案桢大不恭,应死,减一等,输作部使磨石。】

    刘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其罪因就是直视夫人甄氏。这条记载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1、曹操非常看重礼节,并视为为曹丕立威。

2、夫人甄氏此时是正室,正室出拜是对宾客的亲近与重视。(曹操不会为曹丕一个妾大动干戈。正因为甄夫人是妻,所以刘桢是“不敬”之罪。因为妻与夫齐,对妻不敬就是对夫不敬。而妾是不会产生这个问题的,妻、妾的差距是很大的。《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

3、直到这时夫人甄氏还是受宠的。


刘桢是在什么时间段被刑的?

    《刘桢传》本传没有,得看《吴质传》,而且得看《吴质传》的裴松之注引的《魏略》、《典略》曹丕与吴质书信。

《吴质传》注引《魏略》【及河北平定,大将军五官将为世子,质与刘桢等并在坐席。桢坐谴之际,质出为朝歌长......二十三年,太子又与质书曰:“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典略》曰:【质为朝歌长。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与质书。】

    按《武帝纪》朝歌是建安十七年划给魏郡的。【大军西征】为建安二十年曹操征张鲁。又按建安二十三年文帝与吴质书曰【别来行复四年】,因而吴质出为朝歌长大约是在建安二十年期间,所以刘桢被刑也是大约在建安二十年。

    那么,直到建安二十年,夫人甄氏依然受宠。因为不受宠,是不可能命其出拜曹丕的文学密友。(如后来文帝命郭后出见吴质)

《吴质传》注引《质别传》曰:【帝尝召质及曹休欢会,命郭后出见质等。帝曰:“卿仰谛视之。”其至亲如此。

    刘桢因在建安二十年酒宴平视夫人甄氏,而被曹操知晓后下狱,本应死罪,减死罪一等,输作磨石。

    按《文德郭后传》郭后是在曹操为魏公时入宫的【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曹操为魏公是在建安十八年五月。所以,郭后至少是建安十八年五月之后入太子宫的。也就是说,在郭后入宫之后,夫人甄氏依然受宠,曹丕与其关系并没有什么异样。


文德郭后为什么受宠?

    史书说的也很明白,是在曹丕、曹植夺嫡之争中时常有所献策,对于曹丕被立嗣有功。虽然,郭后对此有过哪些具体计策被采纳史书并没有记载,但寿《志》这么说了,就暂且这么信着。

《文德郭后传》【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

    文德郭后在曹丕得以被立为太子之事上是有功劳的,这是她能从妾到夫人,再到贵嫔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这件事说明了文帝曹丕这个人是个极其重情义、有恩必报之人,他虽然有小心眼、记仇、斤斤计较的时候,但对于曾经在夺嫡之争中帮过他的人,都是极其厚爱的。还有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就是曹操的小儿子赵王曹幹的母亲。

    曹幹五岁的时候,曹操病危,临终前命曹丕好好照顾曹幹。事实上即便曹操没有这个遗命,曹丕依然会好好照顾曹幹,因为曹幹的母亲在曹丕立嗣问题上也大大的帮助了曹丕。因而,曹丕去世之前,又遗命明帝曹叡好好照顾曹幹。可见,曹丕是打心底非常感激曹幹之母。

《魏书二十 赵王幹传》【幹母有宠於太祖。及文帝为嗣,幹母有力。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

    又如贾诩。贾诩之所以为太尉,也是因为他在丕植之争问题上是坚定的挺丕派。所以,曹丕践祚后,不仅以贾诩为太尉,封魏寿乡侯,还封了贾诩小儿子为列侯。这种行为只有在特别喜爱一个臣子时才会有,因为【封爵重事】非必要不封。

    所以,贾诩才能与二荀并传,实际上,贾诩入魏之后所出计策并不多,为太尉时的政绩也没有。因而裴注说【荀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言下之意,贾诩不配太尉。

《贾诩传》【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

    又如吴质受宠于曹丕,也是这个原因。【吴质......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曹丕时代,曹休【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夏侯尚【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而吴质一个从未带兵打过仗的却与宗亲并列。可见,在夺嫡一事上,挺丕派都受到厚爱,位高权重。

《世语》【(杨)脩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脩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脩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

    因而《三国志集解》云【刘桢平视甄夫人,输作。吴质则谛视郭后。路侧耳语之功,废簏载绢之策,深结子桓之欢, 故亲信如此。】意思是吴质之所以可以获得曹丕许可平视郭后正是因为《世语》所记载的【废簏载绢之策】。而对夺嫡没有帮助的刘桢同样平视夫人甄氏,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3、夺嫡之争对曹丕的影响

    了解一个人,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夺嫡之争是曹丕、曹植情感的很好体现。

    曹丕、曹植夺嫡之争表面看是二个人的事,实际上是两人背后各自党羽之间的争斗。这点与袁谭、袁尚之争,刘琮、刘琦之争,司马炎与司马攸之争几乎一样。背后党羽之间的争斗又影响了两人的兄弟情,如杨俊仅仅是称赞了曹植文采,并未成为曹植党羽,就被曹丕记恨、直至被杀。可见当时的夺嫡之争的残酷。曹丕有多恨曹植党羽、称赞曹植的人,就有多器重在夺嫡之争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这种感情是相互作用的。

《杨俊传》【初,临菑侯与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適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

    因为曹植的原因,曹丕记恨杨俊。而魏讽案发生之后,杨俊因为戴罪之身【笺辞太子。太子不悦】。到了文帝时期,曹丕终于找到了杀杨俊的借口【车驾至宛,以巿不丰乐,发怒收俊】,于是【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

    杨俊死于【巿不丰乐】吗?不是。他死于由夺嫡之争与曹丕结下的怨恨。【巿不丰乐】这只是曹丕收他的借口,对外的说法。

    曹丕确实是一直想治罪于曹植,然而因卞太后的原因仅仅只是贬官削爵而已。

《方技传》【帝复问曰:"吾梦摩钱文,欲令灭而更愈明,此何谓邪?"宣怅然不对。帝重问之,宣对曰:"此自陛下家事,虽意欲尔而太后不听,是以文欲灭而明耳。"时帝欲治弟植之罪,偪於太后,但加贬爵。】

《曹植传》【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稍微了解点夺嫡之争,便能明白曹丕对曹植及其党羽的恨意有多深,那么在夺嫡之争中【时时有所献纳】,帮助过曹丕的文德郭后自然就会受到曹丕的宠爱、看重。

    到了黄初二年,甄夫人突然被赐死,其对外宣称的是【后愈失意,有怨言】。这是当时公开的死因,但并不是真实的死因,否则就不是【冤死】了。按《文德郭后传》注引《魏略》《汉晋春秋》及《方技传》,幕后主谋当是文德郭后无误。只是郭后是如何谮言的?谮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得而知。以郭后的智谋不会让人轻易抓到把柄,因此与文昭甄后交好的李夫人(或云是一时并宠的李贵人)则是在文德郭后去世后,才告诉明帝曹叡甄后见谮的来龙去脉【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

《河朔访古记》【朝阳陵,在临漳县邺镇东北九里,即魏文帝文昭皇后朝阳陵也。......今陵旁一冢,父老曰“李夫人冢”。后与夫人甚相善,故得葬焉。】

    李夫人与文昭甄后的关系大概确实不错,因此在她死后得以葬在文昭朝阳陵旁边。

    文昭甄后与曹植没有任何关联,谣言止于智者。曹丕是其夫君,他们的儿子又是嫡长子,子袭父爵,所以断然不可能帮曹植夺嗣,而置曹叡于不顾。其次,曹丕为魏王之后,曹植便归其临淄国了,而曹丕黄初元年一整年都很忙,文昭则是留在邺城,两人直到黄初二年文昭被赐死都没有相见,她如何知道文帝何时要加害曹植?所以她不可能为曹植向曹丕求情。事实上,按史载一直在为曹植拼尽全力的是其母卞太后。

    


4、明帝曹叡与文德郭后的关系是否融洽?

    答案:表面是融洽的,暗地里不融洽。因为甄后死时曹叡已经16岁了,他就算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具体谮言的内容,但也会有所耳闻是因为什么被赐死,因此他们关系是不可能融洽的,融洽也只是表面而已。

    曹叡的表面功夫做的非常好,无可挑剔。一如他对待明悼毛皇后亦如此【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迁曾散骑常侍,后徙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毛皇后是他自己赐死的,赐死之后还给她弟弟加官,以安抚其家属。

    再看曹叡是怎么“处理”吴质的,就会明白明帝手腕的老辣?

裴注《质别传》【太和四年,入为侍中。时司空陈群录尚书事,帝初亲万机,质以辅弼大臣,安危之本,对帝盛称"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帝甚纳之。明日,有切诏以督责群而天下以司空不如长文,即群,言无实也。质其年夏卒。质先以怙威肆行,谥曰丑侯。】

    太和四年吴质入为侍中,就在曹叡耳边“谗言”陈群不是能胜任国相的人才,骠骑将军司马懿才是任国相的人才(因为吴质的女儿嫁给了司马师)。曹叡表面上非常赞成吴质的话,但内心呢?他表面上不明确反对,却把反驳吴质的任务交给了群臣。第二天朝堂上,有诏谴责陈群,但谴责的原因自然是不属实的,于是大臣们都当场反对诏书(诏书的内容就是吴质的说法),认为吴质所责不在理、不属实。因此吴质谗言陈群的事就失败了,被群臣攻击了。第二年吴质去世,由于吴质向来作威作福,明帝赐给他一个恶谥丑侯

    由此可见,曹叡这个人“整”人的手段非常高明。他表面认同的未必是他内心所想,表面对其好的,未必是真好。

    面对明帝曹叡表面的尊敬,受制于【甲午诏】的文德郭后无能为力。曹叡不会杀她,但曹叡每次对其母甄后的思念就是折磨文德郭后的利器,如《魏略》所言【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文德郭后最终是死于许昌,这也是很不寻常的,堂堂一国的太后,不崩于帝都洛阳,而是陪都许昌?虽然史料也好,专家论著也罢,对此都没有给出更有利的解读(亦或者这种宫闱之事对于三国其他事件不值得研究)。但依然可以视为文德郭后在曹叡称帝之后,被迫迁到了许昌。亦或是为了避免冲突,文德郭后自行离开洛阳,搬到了许昌宫居住。总之,曹叡上台后对于郭后的“报复”是一定存在的,这种报复未必是肢体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折磨。

    文德郭后虽然【以终制营陵】葬于首阳陵以西,但其殡葬则是和甄后一样【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如《魏略》《汉晋春秋》并云,这点应该也是真实、可靠的。

    为什么陈寿没有将《魏略》《汉晋春秋》所说的录入本传?一言以蔽之,为尊者讳。

    对于文德郭后来说,她最大的障碍是文昭甄后。甄后死后,郭后得立,在作为皇后期间,郭后的所作所为倒也没有什么问题,称得上是个合格的皇后。《魏书》【性俭约,不好音乐,常慕汉明德马后之为人】文德郭后慕明德马后是因为她们两的处境有几处相似,又有不同,明了汉明德马皇后事迹的话,就会明白立她为后的几个原因。

《汉明德马皇后》【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常居后堂。......显宗即位,以后为贵人。时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肃宗。帝以后无子,命令养之。谓曰:“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帝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遂立为皇后。】

    相同之处:

1、有宠却没有自己的儿子,以养他人之子而为后。

    而不同的是,汉章帝的生母是贾氏,章帝在很小的时候就给马后抚养,所以章帝只认马后家为外家,与自己的生母贾氏并不亲近,这是文德郭后羡慕又无法实现的,因为曹叡此时16岁了,与其生母非常亲近。所以也不可能只认郭后家为外属。

    更不同的是,章帝因马后被立而从变成嫡子,章帝成为储君是因为马皇后的缘故。而魏明帝曹叡则不同,魏明曹叡是长子,若文帝不立皇后,他也是顺位第一继承人。这种情况下,反而是谁成为他的养母,谁就有可能被立后。所以汉章帝是“子以母贵而贵”,文德郭后是“母以子贵而贵”,曹叡被立平原王在曹霖之前,更在文德郭后被立后之前。

    2、太后主导立后意见。

    明德马皇后之所以被立为后是因为阴太后的一句话。而卞太后对立谁为后有没有干涉呢?肯定有。

《曹洪传》【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倘若立后是曹丕个人主导意见,那么卞太后这番话自然是不可能有什么威慑之力的。文德郭后忌惮卞太后,于是屡次为曹洪叩头、哭泣着请求曹丕赦免,说明她很明白武宣卞太后在她得以被立为皇后事件中能起到关键作用,卞太后能推立她,当然也能敕文帝废她。

    文德郭后由上述两点得以被立后是卞太后、文帝综合考量的结果,而非仅仅因爱而立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郭后被立前五天,文帝曹丕突然颁布了一条针对太后的【甲午诏】,并且又于二十多天后,颁布了【首阳陵终制】,这两者可视为是一系列对自己及其后宫的政治动作。


综上

    文昭甄后之死确实是文德郭后谮言,诸传并云,一千七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史家提出异议。文昭死后的第二天出现了日食,有司奏免太尉,而曹丕认为是自己的错,勿弹三公(此时的太尉是贾诩)。由此及《方技传》可以看出,赐死文昭并非文帝本意,而是一时轻信谮言,冲动错杀,文帝曹丕也确实认识到了错误。但曹丕毕竟是皇帝,践祚之初就因谮言误杀其长子生母,这种负面消息传出去有损大魏颜面,还如何取信天下?所以将错就错,对外以【有怨言】为由公布。站在文帝曹丕的立场,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文德郭后来说,她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成为皇后,而对于文帝曹丕来说,在他误杀文昭之前,文德是其宠妃,但文昭死后情况反而变了。按【甲午诏】文德郭后活着时仅仅是文帝时代的皇后,而非魏明帝时代的太后,因为出于不信任,她已经被曹丕提前剥夺了自两汉以来,作为太后的特殊权利“摄政”。自明帝登基记载上没有任何与郭太后的互动,除了明帝追问文昭见谮之事。这点可以参见《明帝纪》引

《魏略》【是时讹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师自卞太后群公尽惧。及帝还,皆私察颜色。卞太后悲喜

    此时的卞太后则是太皇太后,而太后郭氏却没有出现。甚至连明帝后宫之事都是太皇太后卞氏处理的,比如【帝即位,虞氏不得立为后,太皇卞太后慰勉焉】。可能此时郭太后已经被迁往了许昌,不在京师洛阳。

    然而郭后驾崩后又必须遵守曹丕的【终制】,与其他妃嫔【皆葬涧西】,既不能作为一个皇后与文帝合葬,又不能另外独立建陵而是与其他妃嫔合葬......曹丕心意已经非常清楚了,或许在他心里从未将其视为皇后,所以既不愿意与其合葬,也不愿意给身为皇后的文德独立营陵,而颁布了《终制》。这么看来,文帝曹丕对文德郭后是有不满的,只不过会【矫情自饰】的他掩饰的很好。

      因而于我所见,文帝曹丕对文德郭后在立后之时可能已没有所谓的爱情可言了,剩下的仅仅是敬而宠之,这种宠对于臣子也适用,而敬则是对其协助自己立嗣成功及管理好后宫的一种出于尊重的情感。

评论(11)

热度(67)

  1.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